1955年9月共和国军队实行军衔制,共授予少将798人、大校1266人、上校4439人,中校8139人。根据1955年1月23日公布的评衔标准,军队级别为正、副、准军级,多数可评为少将;正师级,多数可评为大校;副师级、准师级,多数可评为上校;正团级,多数可评为中校。另根据1955年5月国防部颁布《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表》,军长、政委的编制军衔为中将;副军长、副政委,军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师长、政委的编制军衔为少将;副师长、副政委,师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军副参谋长的编制军衔为大校~上校。从1955年1月公布的军官干部按级别评衔标准与同年5月颁发的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表来看,共和国军队首次授衔时,评衔条件掌握较严。另根据总干部部苏联顾问建议与苏军评衔经验,首次授衔时,军官的军衔应尽量压低。1955年共和国首次实行军衔制,多是仿效苏军模式,实际授衔结果,大多数干部的军衔低于编制军衔一至两级。本期将从1953年万岁军38军归国时师以上领导在1955年的授衔并结合授衔师以上领导的军队级别详细解析1955年少将、大校与上校的授衔标准,现推文如下:
一,1953年7月38军回国后师以上领导人名单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38军凯旋归国驻防东北。回国后的38军师职以上领导人共有27人,其中正军职2人,准军职2人,正师职9人,副师职7人,准师职7人,具体1953年7月回国伊始的38军师职以上领导人名单为:
军长:江拥辉;
政委:吴岱(53.5);
参谋长:李际泰;
政治部主任:王树君(51.10~55.6)
副参谋长:江潮;
后勤部部长:庞坦直(52.8);政委:张志善(50.9)
师长(3人):李忠信(112师),刘海清(113师),翟仲禹(114师);
师政委(3人):李欣吾(112师),于敬山(113师),李伟(114师);
副师长(5人):孙洪道(112师),孙为(112师);邢泽(113师);宋文洪(114师),姜祖歧(114师);
副政委(1人):余琳(114师);
参谋长(5人):牟立善(112师);范天恩,朱月华(113师,53.5);凌少农,关豁明;
政治部主任(3人):沈春光(112师,学习),武世鸿(112师),王安治(114师)。
二,1953年7月38军回国后师以上领导人的军队级别1952年3月,中央军委发布《评定各级干部等级指示》,经中南军区全面评定与其他大军区若干单位试评后,1952年4月,全军干部评级工作全面展开,7月份全军评级工作正式开始,并于当年基本结束。从朝鲜战场归来的38军师以上领导人均按照各自的军队职务评定了各自的军队级别。38军27位师以上领导人中,评级为副军级2人,准军级1人,正师级5人,副师级8人,准师级10人,正团级1人,具体38军27位师以上领导在52年评定的级别为:
副军级(2人):江拥辉、吴岱;
准军级(1人):王树君;
正师级(5人):李际泰、江潮,翟仲禹;于敬山,李伟;
副师级(8人):李忠信,刘海清,孙洪道,宋文洪,李欣吾,孙为,庞坦直,张致善;
准师级(10人):沈春光、凌少农,余琳,邢泽,姜祖歧,牟立善;范天恩;关豁明;武世鸿,王安治
正团级(1人):朱月华。
三,1953年7月38军回国后师以上领导人在1955年所授军衔:1955年9月共和国首次实行军衔制,从朝战凯旋的38军27位师以上领导中,有3人调离38军,6人离职学习,19人在38军参加了评衔工作。27位师以上领导中,时任38军军长与政委的江拥辉与吴岱授予了少将;有8人授予了大校(另有2人在56年补授大校);有14人授予上校;还有1人授予中校,具体授衔名单为:
一,少将(2人):江拥辉、吴岱;
三,大校(10人):李际泰,翟仲禹,江潮,于敬山,李伟;李忠信,刘海清,宋文洪;王树君(56大校),孙洪道(56大校)
上校(14人):张致善,孙为;李欣吾,牟立善,范天恩,沈春光,邢泽,庞坦直,凌少农,余琳,姜祖岐,关豁明;武世鸿,王安治。
中校(1人):朱月华。
四,从27人在55年的授衔解析1955年少将、大校与上校标准1,从江拥辉、吴岱、王树君的军衔论述55年少将标准1955年2月,全军各大单位上报了拟评少将名单,少将评衔工作主要由总干部部副部长赖传珠、徐立清、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肖华与总政治部干部部第一副部长王宗槐负责。根据正、副、准军级大多数评为少将的评衔标准,共有798人评为少将,其中副军级216人、准军级344人、正师级125人。根据军委通过的正师级干部授予少将的三个符合条件,抗战时期入伍的38军五位正师级李际泰、江潮,翟仲禹、于敬山,李伟因缺乏红军资历,5位三八式干部最终授予了大校。因少将名额的削减,1955年9月3日总干部部在授衔前夕对准军级干部授予少将临时公布了一个符合标准,凡抗战爆发后入伍并参加革命的准军级干部,不在第一批少将授衔名单之内,其军衔暂降为大校,待以后再晋升。根据总干部部制定的评衔标准,原已在少将名单中的王树君改评为大校,因王树君已离职学习,王树君于1956年授予大校。
2,从李忠信、刘海清、宋文洪的军衔论述55年大校标准根据国际惯例,师长的编制军衔为少将~大校,1955年4月大校评衔开始后,据统计,共和国38个军(含空军4个军)的师长与政委的级别有65%为副师级与准师级,按一般标准评定军衔,多数师长、师政委仅能评为上校,低于编制军衔二级,影响其领导和行使职权。为此,1955年4月25日,总干部部发出《对师团领导干部评衔的补充规定》,师长、师政委级别为副师级、德才与现职基本相称者,应多数评为大校。后总干部部又规定级别为师长、师政委的副师级干部任正师职需满二年以上方可授予大校。根据1955年4月25日总干部部发布的师团干部评衔通知,级别为副师级的38军3位师长(李忠信、刘海清、宋文洪),因任正师职已满2年以上,3人均授予了大校,而其他几位副师级,或因资历稍浅、或因任正师职未满2年而只能授予上校。
3,从朱月华的军衔论述55年中校评衔标准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公布各级干部评衔标准,其中规定:副师级、准师级,多数可评为上校;正团级,多数可评为中校。据统计,1955年9月,军队级别为副师级的有90多位正师职以上干部授予了大校,绝大多数副师级、准师级干部授予了上校军衔。级别为正团级的大多数授予中校,援朝战争归来时升任113师参谋长的朱月华在1952年评定为正团级,1954年5月升任113师副师长。在1955年授衔时,虽然朱月华已任副师长,但仍按正团级多数授予中校的评衔标准而授予了中校军衔。职务决定了职责,但军队级别却确定所授军衔。朱月华在1955年的军衔取决于他的军队级别,军队级别决定了干部的所授军衔,职务仅起到辅助功能,副师职的正团级绝大多数授予中校。
五,38军归国时师以上领导在55年授衔、级别与任职统计:1,2人授予少将:江拥辉:38军军长(副军级);
吴_岱:38军政委(副军级);
2,10人授予大校(其中56年授衔2人):王树君(准军级,56大校):原38军政治部主任(学习);
李际泰(正师级): 北京军区防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翟仲禹(正师级): 沈阳军区3兵团到参谋长;
江_潮(正师级): 38军副军长(55年9月改任炮兵副军长);
于敬山(正师级): 38军政治部主任;
李_伟(正师级): 原38军113师政委(学习);
李忠信(副师级): 38军112师师长;
刘海清(副师级): 38军113师师长;
宋文洪(副师级): 38军114师师长;
孙洪道(副师级,56大校):112师师长(学习,56.4任)。
3,14人授予上校(其中副师级6人、准师级8人):孙_为(副师级): 38军坦克副军长;
邢_泽(副师级): 38军后勤副军长;
姜祖歧(副师级):海军陆战师副师长;
李欣吾(副师级):原38军113师政委;
庞坦直(副师级): 原38军后勤部部长(后勤学院学习)
张致善(副师级): 38军副参谋长;
关豁明(准师级): 原38军副参谋长兼作战处处长(学习)
王安治(准师级):38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长
沈春光(准师级): 38军112师政委;
余__琳(准师级):38军114师政委;
凌少农(准师级):原38军114师师长;
牟立善(准师级): 38军112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
范天恩(准师级):38军114师第一副师长;
武世鸿(准师级):原38军112师政治部主任(54年底学习);
2,1人授予中校:朱月华(正团级):38军113师副师长(54.5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