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亲王府在明代位于太保街,北京城东北角,雍和宫为其旧址主体。那时作为明末太监们的官房,规制很低,只比老百姓的民房稍高一些,灰瓦的屋顶和简陋的庭院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地为皇子胤禛修建了一座府邸,它就是雍和宫的前身。胤禛因生母吴雅氏是宫女,所以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他15岁时受封爵号“多罗贝勒”。
清代宗藩爵号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六级。贝勒这个爵位并不显贵。所以仅仅是沿用了明代的官房,并加以符合清代规制的改建。
康熙四十八年,胤禛晋封“和硕雍亲王”。“亲王”是皇帝近支亲脉,他的旧宅也改头换面,声势、规模都大大扩展。而且将正门、正殿、寝殿的屋瓦都换成绿色琉璃瓦。雍亲王胤禛是康熙第四子,所以雍亲王府也称为四爷府。
展开全文
28年后的康熙六十一年,胤禛承继帝位,年号雍正,是为清世宗。胤禛承继帝位后,雍亲王府便成为了雍正的特务机关,他在府中精心筹建了“粘杆处”特务情报组织。传说,在康熙病危的弥留之际,胤禛正是依仗其特务机关侦知内情,乘机篡改遗诏,最终夺嫡成功,篡夺帝位,登上大宝。
雍正迁入紫禁城后,闲置的王府一半辟作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修行的僧院,另一半留作行宫。雍正三年,行宫失火被焚后,剩余的一半改名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但却仍继续着情报工作。这种高度极权专制、践踏人道的秘密警察制度直到乾隆年间才得以废弛。
雍亲王府的建筑是皇宫的缩小,大小殿宇、连房及东书院内各建筑,总共有1200间以上。原来分为正路天王殿、雍和宫、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之外,还有东书院,平安居、如意室、太和斋,以及海棠院、花园等处,可见雍亲王府的恢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