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耳闷堵是耳科很常见的症状,可能还会感觉耳朵像塞了东西、有压迫感,甚至影响听声音。这种情况往往提示耳朵的结构或功能出了问题,得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对应措施。
突发性耳聋:要紧急处理的听力危机
突发性耳聋一般在3天内突然发生,患者常说“耳朵像塞了棉球”或者“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据研究,大约70%的病例和内耳血管循环不好有关,病毒感染、免疫异常也可能诱发。如果是50岁以上的人,还伴随眩晕、耳鸣,要警惕脑供血不足的可能。
应对措施:发病后的72小时是治疗黄金期,及时去医院能让多数人明显好转。治疗会用到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的方法,还有高压氧舱治疗,这些都得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做。
耵聍栓塞:耳道堵了的常见原因
耳垢本来是耳朵的天然保护屏障,但如果遇水膨胀或者堆得太多,就会堵耳道。大概15%的成年人会有这种情况,老人和小孩更容易出现。堵了之后不仅会闷胀,还可能痒、有异味,甚至引发感染。
处理方案:平时别用棉签之类的硬东西掏耳朵,可以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耳垢。医生会用冲洗或者负压吸引的方法安全清除,千万不要自己硬掏,免得伤了鼓膜。
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导致的听力问题
如果因为感冒、过敏或者鼻窦炎,导致连接鼻子和耳朵的咽鼓管不通了,中耳腔里可能会积黏液。这会让耳朵一直有闷胀感,小孩可能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研究显示,80%的学龄前儿童得过这个病,但多数能自己好。
应对策略:急性期可以试试捏鼻鼓气法改善咽鼓管通气,配合用鼻用激素喷雾。如果积液持续3个月以上,可能需要做鼓膜置管手术。平时要注意鼻腔护理,过敏季节戴口罩。
怎么区分不同原因?
突发性耳聋:突然听力下降,通常还有高频耳鸣(比如尖锐的蝉鸣音),听力检查显示感音神经性聋;
耵聍栓塞:耳道里能看到棕黑色的团块,冲洗后听力马上变好;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看起来像琥珀色,鼓气的时候活动受限,声导抗测试是B型曲线。
日常怎么保护耳朵?
耳道清洁:每年做一次专业的耳内镜检查,别用尖锐的东西掏耳朵;
咽鼓管保健:每天可以交替做吞咽动作和捏鼻闭气的练习;
听力监测:定期做纯音测听,建立自己的听力健康档案。
什么时候得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下面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
伴随眩晕、呕吐或者面部麻木;
72小时内听力一直下降;
小孩出现说话晚、语言发育慢的迹象;
自己处理后症状更严重了。
单侧耳闷堵的及时、正确诊断对恢复很重要。现在医学技术能帮多数人解决问题,出现症状后最好先去专业医院的耳科检查。保护听力需要科学认识加专业干预,别盲目自己处理,免得耽误最佳治疗时间。